株洲工业发展韧劲强、发展潜力大

发布日期:2023-02-07信息来源:

2022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深入贯彻“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紧紧围绕“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工作思路,大力开展“市场主体培育年”和“干部能力提升年”活动,全力培育制造名城、加快建设幸福株洲,全市工业发展稳中有进,发展韧劲持续增强,对稳定全市经济大盘起到了压舱石作用

一、工业韧性强,工业增幅稳居前列

(一)株洲工业门类齐全。株洲工业经历了30年的工业体系建设、近30年的市场化改革和10余年的新型工业化历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目前在全部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株洲有36个,全部制造业大类31个,我市有29个,仅缺少烟草制品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已成为全省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市州。形成了以轨道交通、航空、硬质合金、汽车制造、陶瓷、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为支柱的较完备产业体系,形成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具有较完备产业配套能力,开拓市场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

(二)规工增速稳居前列。工业是我市的主属性,是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脊梁。今年以来,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居全省前列,排名基本稳定在前二位。四个季度节点均排名全省第二位,一季度11.8%,上半年增速8.8%,前三季度增速8.4%, 2022年全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3%,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7个和1.1个百分点,增幅稳居全省第2位。

(三)区域工业竞相发展。2022年,全市10个县市区规工增加值均实现增长,有5个县市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荷塘区(10.8%)、石峰区(10.7%)、天元区(10.5%)和渌口区(10.3%)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1-10月,全市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4%,增速全省排名第1,高于全省2.4个百分点。株洲国家高新区、荷塘产业开发区、湖南渌口经济开发区、攸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茶陵经济开发区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二、发展质量高,“先进制造业高地”打造卓有成效

(一)发展实力持续提升。今年以来,我们致力打造“三个高地”,提升了发展质量。创新成立“三个高地”指挥部,各相关职能部门和产业链办整合资源,集中办公,通过推行工作项目化、团队专业化、管理扁平化,大力兴产业、推项目、促发展。全市制造业实力持续提升,获批全国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全国老工业城市重点联系城市;入围全国制造业城市40强,居第36位,较上年前进6位。全年新增规模工业148家,其中新投产53家;中车双碳产业基地、北斗产业园、三一智慧钢铁城、三一硅能、中车IGBT二期、欧科艺扩能、大唐华银株洲电厂搬迁改造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工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二)重点产业快速增长。全市36个大类行业中,28个大类行业实现增长,行业增长面为77.8%。增加值总量前十的大类行业合计拉动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5.6个百分点,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23.9%)、汽车制造业(增长22%)和金属制品业(增长19.1%)三个行业增幅超过或接近20%。全市研发投入强度稳居全省首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5%,高于规模工业5.2个百分点。规模制造业增长8.9%,快于规模工业0.6个百分点。2022年,工业对稳定全市经济大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7.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4%。

(三)企业利润大幅回升今年以来,我市大力开展千名干部联千企“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活动,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留抵退税占税收比重、制造业退税规模全省第一。1-11月,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90.12亿元,增长22.1%,增速持续保持回升态势,较前三季度提升11.4个百分点。利润总额总量排名全省第四位,增速排名全省第一位,增速超过全省平均增速13个百分点。1-11月,规模工业营业收入利润率6.73%,同比提升0.85个百分点,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0.17元,比上年同期下降0.18元。

三、发展潜力大,制造名城“培育欣欣向荣

(一)创新管理提升效能。今年以来,我们致力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发展动能。大力开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创新推出制造名城早餐会、企业办事不求人、六即改革、县乡吹哨、部门报到等制度机制。率先推行土地招商“五带”模式,新签约亿元及以上项目249个、总投资额843.2亿元,新增“三类500强”企业投资项目36个。连续三年上榜中国人才吸引力百强城市。大力开展“市场主体培育年”活动,新增市场主体11万户,上市在审在辅企业8家,居全省第二。

(二)延链补链加快推进。今年初,面对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压力,株洲市精准发力,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的实施意见》,确定以强化轨道交通、航空、汽车、电子信息等13条优势产业链为目标,开展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并具体为每个产业链制定一个发展规划、出台一项支持政策、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建立一支服务队伍,推动产业链加速形成产业集群。2015年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成为全市首个过千亿的优势主导产业,2020年服饰产业产值跨越千亿大关。轨道交通、中小航空发动机产业先后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增先进硬质材料、陶瓷、服饰、高分子新材料4个省级产业集群,国省集群数量稳居全省第一。据初步测算,202213条新兴产业链总规模将突破6000亿元。

(三)单项冠军发展迅速。面向全市“3+3+2”产业体系筛选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500家左右中小企业入库,建立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库,开展重点培育;建立国、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库;建立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上市公司培育库,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推动企业在境内外证券交易市场上市融资。目前,全市拥有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1家,属于规模工业企业的共有193家,其中国家级“小巨人”58家。2022年规模“小巨人”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5%,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6.7个百分点。


责任编辑:工业科技科